似乎做為某種循環,每過一段時間,就會有一種「拔劍四顧心茫然」的感覺。這句話出自李白《行路難》其一,不過我讀了整首也不覺得心情和他接近,大概只是對這一句特別有感。
且不理前後文(老厶你這樣是可以的嗎?),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受對我來說,就是一般常在講的不知為何而戰,只是詩意多了點,畢竟它本來就是詩,多點詩意也是十分合理。
不知為何而戰的確是會讓人直接消風躺平不起的危機,重複出現大概可以歸因為沒有長期目標,於是就在因達成或放棄而失去短期目標後,茫了。
先岔題來講《行路難》的知名當代版本,柯裕棻講留學與大學教職生涯的散文,很多留學生都讀過才對,網路上十分好找,但似乎都是轉貼,我就不附連結了。
我在留學時曾看過這篇文,前幾天找來重讀,覺得其中對孤獨的描寫依然十分到位。如文裡說的,在美國中西部的冬天,我也曾經害怕夜裡暖氣停止運作一睡不起,其實機率是很低的,但還是會怕,因為孤獨。
學術研究本是孤獨的路,至少本領域是如此,安在於人群中時,或可以此自我吹捧為不同流俗,在異鄉時則是持續提醒,已身的存在於本質上屬於自生自滅。
還好沒有滅,萬幸。學成歸國至今,人生整體可稱順遂,心中常存感恩。但行路難之感也未曾少過,大抵路是難行無誤,不過行路難並不全難在路上頭,也難在行路之人。
行路之人可曰行者,那就是修行之人。修行得有目標,它是修行這種活動存在的先決條件,先有取西經這般任務,才有一路上的跋山涉水與妖魔鬼怪。
到便利商店取件做為踏出家門的理由十分恰當,但它不足以帶你離家太遠。一個人要是不滿於總在家附近蹓躂,與其怪便利商店開得太近太多,不如問自己為何只是取件,就不去取個經?
說來原因也很簡單,因為貨件送到便利店後,就有取回的時限,遲了就取不到了;而西經一直都在,了不起晚點駕鶴去取,雖然說這種一往無還也就不叫取了,但人沒空去想這種事,有天也就不用想了。
一個一直都在的東西,它的意義近似於一直都不在,沒辦法以它為目標來修行,於是行不得路,拔不拔劍都茫然。
總之,我以一個曲折而冗長的方式,理解並道出了自己的境況,近況。
還好,倒不是非得要有目的地才能上路,人更常是莫名走到眼前落腳,卻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。雖然根本就不是一路,但這是一個人玩的故事接龍遊戲,自己講自己接,只要能給自己編個好故事,一切都很好解決。
所以解決了,暫時大概。
老ㄙ這次文章的tag沒有很ㄎㄧㄤ呢(什麼沒用的回應
❤